查看原文
其他

你用过吗?曾是海宁人的必需品!这门“绝活”如今却…

海宁日报 2024-02-03





近日

海宁市文化馆

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

海宁非遗实践云课堂

让大家在“云上”

感受海宁非遗的魅力

跟着报姐去感受一番吧


为了谋生学本领

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”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,竹子处于重要的地位,并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。竹编,就是海宁非遗实践云课堂的其中一课。


授课的老师叫张福江,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海宁竹编的代表性继承人。前不久,报姐来到张福江的工作室,只见他蹲在地上,竹条在他的手中穿梭,慢慢缩短,不一会儿,竹匾的底部就成型了。


1970年3月27日,是张福江拜师学艺的日子,那天,年仅16岁的张福江走进了海宁竹器厂,上百个竹编工人在这里工作,他被带到了一位做竹编的老师傅面前,从此便跟着他学习做竹编的技艺。


第一天学习,张福江就被安排给板篰打底,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没有熟练的技巧,是打不好的。也许是有天赋,张福江第一天就成功给3个板篰打了底,厂里的老师傅都对他刮目相看。


张福江回忆,当年自己有兄弟姐妹7人,他是最小的,因为家里比较困难,所以想学一门手艺谋生。“当年会做竹编,别人都是很羡慕的!”没想到,当初为了谋生学习的本领,张福江坚持了一辈子


从艺五十余载 熟能生巧

 “一接触竹编,我就很喜欢,能用竹子编出一个个器物,让我很有成就感。”张福江说,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,他的手就没停过,几乎每天都在做竹编。在竹器厂的时候,只要空下来,张福江便会拿着废料,练习取条、削篾,日复一日的练习让张福江逐渐熟练起来


曾经,竹编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,从竹器厂出师后,张福江便开起了自己的竹编小作坊,那时的生意十分红火,光是蚕匾一年都能卖出好几百个


一个小小的竹编,制作起来可不容易,从选材到制作,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精细的把关,才能使最后的作品呈现出完美的状态,张福江说,没有个三年,最基础的步骤都不一定能做好。


张福江给报姐展示了他做竹编用的工具,光是刀就有好几个种类。根据编织物品的需要,张福江会挑选不同品种的竹子,“选竹子非常讲究,一定要白露节气后砍下来的竹子才好,不然很容易长蛀虫。”竹子砍下来之后,要放在水里浸泡、缩水、晾晒,再根据需要,把竹子取成合适粗细的篾条,将篾条劈成八片,再经历刮刀、过剑门等工艺,一条合格的篾丝才能诞生。



为了传承 更要创新

随着时代的发展,竹编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了,做竹编的人也越来越少。“之前我带过四个徒弟,但是现在他们都已经没有继续再做竹编了。”对此,张福江感到十分惋惜。


为了不丢掉这门手艺,张福江一直在想着如何能将传统的竹编进行创新。他想到,如果将之前的实用器物缩小,变成可以摆放在家中的小摆件,或许可以获得人们的青睐。从此,他便开始潜心研究,还跑去各地跟其他师傅学习不同的技法。

在不断的尝试下,张福江把直径半米多的谷篓、蚕匾等曾经的实用物件,等比例缩小为直径20厘米左右的小摆件。这也经历了十分漫长的时间,从竹编的技法上来说,等比缩小一个物件比放大要难的多,同样是一寸的高度,正常的谷篓只需要两三条篾丝,而缩小后的谷篓则要达到七八条。“那时候也是慢慢摸索的,先缩小个一圈试试,慢慢再尝试做成更小的。”



有了创新还不够,张福江觉得,竹编这门手艺得传承下去。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沉得下心来学习这种传统技艺的。”


好在海宁市文化馆开设的海宁非遗实践云课堂,让竹编有了流传下去的希望。“很多小朋友都会来学习竹编,看到他们过来学习,我特别开心。”为了让小朋友能更快地上手,张福江每次上课都会选择一些简单又好看的小摆件,比如竹编的小鸟、小马等等。


张福江还在家里后面的空地上种上了各个品种的竹子,有唐竹、篾竹、金丝竹、紫竹等等,此外,他还立上了牌子,上面写着“海昌街道体验竹,谢谢保护”。


张福江告诉报姐

他心中一直有着一个心愿

希望有更多人可以感受到竹编的魅力

让竹编这门手艺

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



本文由海宁日报微信公众号(ID:hainingrb)独家采访编辑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

记者:王哲能 高济元 见习记者:吕湘宇

编辑:俞佳婧


 报姐往期推荐01 海宁首个!即将完工!快来先睹为快02 怎么回事?海宁女子突然趴在电瓶车上崩溃大哭…03 一次性奖励达20万!海宁首次设立这个奖!

为传统手艺点赞+在看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你用过吗?曾是海宁人的必需品!这门“绝活”如今却…
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